• 首頁
  • 特輯
  • Travelogue 1 愛上繩文聖地.文藝溫情小城——青森縣八戶市

Travelogue 1 愛上繩文聖地.文藝溫情小城——青森縣八戶市

By Chun chun

Travelogue 1 愛上繩文聖地.文藝溫情小城——青森縣八戶市

想要短暫地逃離大城市,去一個安靜的避世之所,於是我踏上了這次的八戶之旅。


一大清早5點從大阪出發,坐上計程車,跟司機說我要去青森。司機大叔說,正巧他年輕的時候在青森市工作過一段時間。我說,我要去一個更加小眾的地方。馬上查了一下日語讀音,不規則發音,hachinohe——八戶。一個不太為外國人所知的地方,卻藏著許多驚喜。美國一家奢華旅行雜誌《旅遊者雜誌(Condé Nast Traveler)》評論,八戶是一個被低估的日本最美旅遊勝地。青森縣的三件國寶(合掌土偶、赤絲威鎧、白絲威褄取鎧)都在八戶;位於八戶的「是川石器時代遺址」在2021年剛剛入選世界遺產。八戶還是一個港口城市,魷魚、牡蠣、鮭魚、金槍魚、鯖魚等海鮮堪稱舌尖美味。更有史詩級優美海岸線,讓著名實業家、文人墨客心嚮往之……


想到這裡,心裡就有些小雀躍。逃離大城市的喧囂,去八戶這座小眾的城市,到了之後不開車,只坐電車和巴士,兩天一夜。我就這樣開啟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抵達青森機場,出機場大門後就能看到直達青森站的機場巴士。青森市區離機場不遠,大約30分鐘後抵達青森站,我買了一張開往JR本八戶站的車票。仿佛宮崎駿動畫片中的電車一樣,畫著可愛藍色圖案的「青森鐵道」電車乖巧地等著乘客。不像大城市一樣有快車,而是每站都停,一共要坐二十站才能抵達八戶!但是旅途的意義不就在此嗎?放慢平時的快節奏,靜靜地看車窗外的風景,於不經意間獲得新的發現,為後續的旅程定好基調。

悠閒地坐了一個半小時後,我到達了八戶站。八戶站連接著新幹線,一樓大廳裡擺放著八戶三社大祭時實際用過的神轎(日語叫山車),氣勢磅礡,大約有兩層樓半那麼高。三社大祭起源於江戶時代,八戶最古老的神社——龗神社,為了向神靈祈求豐收,表達感恩而開創此祭典。在疫情前,祭典固定於每年7月31日至8月4日盛大舉辦,且每年都會重新製作27輛神轎,題材由各個組織自行規劃,主題不限於日本民俗文化,有楊貴妃,也有西遊記,內容相當多元。八戶三社大祭被認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遺產,當地人並非為了振興觀光產業,而是將其視作八戶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小心翼翼地呵護至今,讓人肅然起敬。

從八戶站轉乘到本八戶站,把行李寄放在車站附近的飯店後步行去覓食。車站附近非常安靜,店鋪完全保留了昭和時代的氣息,仿佛時間停止了流動。走在這裡,就像走在似曾相識的日本電影中。雖是初次到訪,卻仿佛在夢中來過千百遍,泛起一陣鄉愁,這種感覺剛剛好。

順手上網查了查,鎖定了一家看起來還不錯的日式料理店——「創作和食.菊粹」。店裡坐滿了客人,只有一位廚師像陀螺似的忙碌著,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快速,轉身、彎腰、蹲下、起立……一會兒烹炸,一會兒擺盤,身段靈活極了。來到八戶,怎能錯過海鮮。老闆娘說今天推薦的定食是炸牡蠣套餐,就是它了。沒過多久,餐點上桌了。我從沒吃過那麼新鮮多汁的牡蠣,半熟的口感仿佛溏心蛋般,且肉質鮮美、汁液滿溢,既不破壞牡蠣營養,又確保了表皮酥脆。我不禁在心裡驚呼,太好吃啦!

吃飽後擦擦嘴,我在街邊攔了一輛計程車,直奔今天要去的第一站——是川繩文館。提到繩文,腦海裡只聯想到繩子在陶器上按出的粗獷條紋和原始紋樣。我曾在書中讀到,繩文時代延續了一萬年,是彌生時代之前的時代,那時日本尚未種植水稻,繩文人以採集、捕獵為生。所以我想,那時的人們或許還處於蒙昧混沌的狀態吧。然而繩文館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繩文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豐富,有著高超的技術以及對藝術的追求。

是川繩文館主要陳列的是八戶市「是川遺址」、「風張1遺址」等遺址出土的文物,旨在傳播日本繩文時代的文化魅力。其中,「是川遺址」跨越繩文時代前期至晚期,出土了土偶、土器、弓箭、飾品等文物。就拿繩文時代晚期的「是川遺址」來說,出土了帶有雲形圖案的陶器、象徵女性的遮光器土偶以及紋樣繁複的道具,彰顯了是川之美。1957年,「是川遺址」被指定為國家史蹟「是川石器時代遺址」,2021年作為「北海道.東北北部的繩文遺址群」的一部分,入選了世界遺產。原來八戶這座小眾城市,真是大有內涵呢!

土偶是繩文時代的標誌性文化符號。早期的土偶製作古拙,中期種類增多,晚期臻於成熟。有的表情幽默,讓人會心一笑;有的咧著嘴笑,像天真的孩子;有的堪稱繩文的「沉思者」,歪著頭在思索著什麼。值得一提的是遮光器土偶,由於酷似因紐特人除雪時所戴的遮光眼罩而得名,大大的眼睛加上中間的一條縫隙,身體豐腴,以複雜精巧的繩文圖案修飾,雖原始樸素卻造型勻稱,表現出美學特質。

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國寶 「合掌土偶」了,它出土於 「風張1遺址」,是該遺址出土的大約70件土偶中唯一一尊形狀完好的土偶,被單獨放置於一間陰暗的房間裡。這個寶物剛被發現時缺失了左腿,之後於不遠處找到,裂縫部分有採用瀝青修復的痕跡,可見繩文人對這個土偶是多麼的愛惜。普遍認為它是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祭祀道具,有觀點認為「合掌」意味著祈求上天庇佑,也有人認為坐姿展現了女性坐著生產時的姿態,可能象徵著繩文人對繁衍生育的自然崇拜以及對女性順利生產的祈求。

而說到土器,早期土器有圓筒型、深缽型,中期有大家所熟知的火焰型,後期有壺型、注口型等,極具力量美感與神秘色彩,就連岡本太郎也不禁稱讚道:「不經意地接觸到繩文土器粗獷而不協調的形態與紋樣時,任何人的心都會為之一振。特別是(繩文時代)中期土器的精湛程度無以言表。隆線紋激烈地重合、隆起、下降、迴旋,充滿了窮追不捨、近乎偏執的緊張感,而且帶有純粹透徹的神經敏銳度。就連一向主張超自然激越主義為藝術本質的我,也忍不住想叫喊出聲」(筆者譯,引用自岡本太郎《繩文土器論》)。可以說是川的美在於出土文物具有完成度極高的勻整外型與狂野豪放的裝飾圖形花紋,無不展現了繩文人的高度藝術美感。

繩文人對美的追求還表現在漆的使用上,他們會栽種漆樹,從漆樹皮上刮出漆液,把土偶、陶器、飾品塗成鮮紅色,婦女會配戴翡翠項鍊與紅漆耳環,並戴上渾圓的紅漆手鐲,還會製作精巧的紅漆木梳,不禁令人讚歎繩文人的巧手和美學意識。據考古挖掘發現,繩文人的衣服上還有刺繡花紋呢。

除了常設展外,還有企劃展,我在參觀時恰巧碰到《食與繩文人》展,所以在此透露一個剛剛得到的知識:繩文人為了分辨哪個是毒蘑菇,會製作各種形狀的蘑菇模型,堪稱蘑菇圖鑑,不僅發揮了教育普及的作用,還比書籍更加立體生動呢。可見繩文人也有很強的觀察能力,當語言和文字不發達時,人類的觀察能力總是相當敏銳。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得益於山海環繞的自然環境,繩文人以栗子、核桃等堅果為主食,以魷魚、鱸魚等70種魚類、350種貝類,以及鹿、鳥等禽、獸類為蛋白質來源,鹽和魚醬則作為調味料,還會釀酒,他們不僅會用蛇骨泡酒,還會蒸、煮……我笑稱,照繩文人的吃法,應該不會有「三高」吧。這不由得讓我也進一步思考現代生活,也許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本質,就是最好的選擇。

要看一座城市的素養如何,就要看它為市民創造了怎樣的藝術文化生活、留給本地人何種寶貴的精神記憶,以及如何實踐傳統文化,而八戶市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從是川繩文館搭車原路返回繁華街時,不禁被這座整體為乳白貝殼色的兩層樓現代化建築所吸引。建築一面為落地窗,從外面就可以透視到內部全貌,沒有柱子且內部完全中空,充滿自由開闊的氣息,這就是於2021年11月升級後重新開放的八戶市美術館

一走進去,只見門口有兩台推車,擺著精緻而充滿藝術元素的工藝品及特色商品,每一樣都讓人愛不釋手。

再往前看,寬敞的大廳裡擺放著很多長長的桌椅,無論是誰都可以來這裡歇息、交流討論、自習、閱讀,而且可以帶食物和飲料,只要懷著一顆交流的心及對美和藝術的憧憬、對知識的渴求,無論誰都來者不拒。讓人自由地交流、休息、吸收藝術和知識的養分,與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八戶市美術館就是要提供這樣的空間,為百年之後的八戶市播下藝術的種子。


透過一樓的宣傳看板,我了解到這裡舉辦過多場市民活動,比如以八戶市蜚聲海內外的最美海岸——種差海岸為題材的系列學習活動:小學生繪畫寫生講評會、市民共辦種差畫廊、美術舞臺藝術、市民自創自賣手工藝品等。八戶市美術館認為要注重參與和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這就是最好的藝術教育。嘗試跳脫美術館陳列展示的既有框架,探索美術館的理想模式,讓市民親自參與藝術活動,並透過人與人的不期而遇,在交流的過程中迸發靈感;藉由發掘新的地區資源和共創夥伴,開展藝術與城市建設、經濟、福利等各種主題融合的活動來激發城市的活力。所以說八戶市不僅是繩文聖地,還是一座全體市民參與的文藝之城。

如果說八戶市美術館是這座文藝之城的門面,那麼八戶門戶博物館就代表了城市的內涵。5層樓的方形氣派建築,整面為透明玻璃,宛如水晶一樣,閃耀著通透明亮的光芒,把古往今來的變遷、傳統文化、工藝品、美食、音樂、建築、繪畫、工業產業等全數囊括了進去,彷彿就是八戶整座城市的縮影。

進入大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若干粗壯的柱子上,懸掛著一排排色彩豔麗的八戶傳統工藝品「八幡馬」,陣容壯觀,憨態可掬。柱子上總共掛有288匹馬,其中有2匹懷了小寶寶,如果感興趣的話,不妨仔細尋找一番。八幡馬約有700年的歷史,是日本三大馬型玩具之一,這些馬都是由八幡馬第四代職人大久保直次郎雕刻而成,過程中只用一把砍刀,並採用了「一刀雕」的工法。

一樓還有一個不容錯過的看點,休息區的牆面上有八隻獅子頭打齒機關鐘,一到整點,中間最大的獅子頭就會竄出並開始左右轉頭,上下牙齒猛地咬合,伴隨一聲脆響,其他七隻獅子頭也會一同張嘴、合嘴,響聲震耳欲聾,而且極有節奏感,完美地還原了八戶三社大祭的神樂獅子舞「一齊打齒」的旋律。

除了各種展區外,1樓還進駐了八戶廣播站、禮品店、咖啡廳、旅遊諮詢台,2樓和3樓有特色餐飲店,4樓設有兒童遊樂區、南部裂織傳統工藝體驗區,5樓為市民提供的工作坊空間。八戶門戶博物館集觀摩、體驗、娛樂休閒於一體,用包羅萬象來總結一點都不為過,不僅落實服務遊客、傳播文化,也達到了造福市民的功能。

八戶門戶博物館對面也有同樣氣派的建築,不設大門,整體與外界連接。在空曠廣場裡可坐下休息,看牆面懸掛的超大電視,聽耳邊金屬棍在潺潺流水下自動敲擊出的清脆響聲。走上高臺,一架鋼琴赫然映入眼簾,任何人都可以彈奏,僅能以開闊明朗、怡然自得形容。傳統與現代交織,藝術與音樂齊飛,就這樣靜靜地坐在這裡發呆,找到自由喘息的節奏。

八戶的幸福感還源自於美食。逛到這裡,已經夜幕降臨,從門戶博物館徒步不久,便抵達「八戶屋台村 三六小巷」。日語叫做「三六橫丁」,所謂「橫丁」就是小巷弄的意思。雖說名字叫屋台,其實並不是露天店面,而是鱗次櫛比的包廂式居酒屋,每家店都是同樣的大小,最多只能容納8個人就座。也許是因為10月份前往的緣故,為了保暖,店家都關著門,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店裡的光景。由於想要嚐嚐當地的傳統家常風味,於是我走進了一家老奶奶開的店,這家店裡面只能容納5、6位客人,大家以L形圍坐在櫃檯邊,正因為這種格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深受一種氛圍渲染,即使只是靜靜地發呆,或默默地聽別人講話,也絲毫不會顯得尷尬,體現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默契、寬容與善意。

和藹可親的老奶奶為我端上一份茄子前菜。聽了她的建議後,我點了八戶當地捕撈的秋刀魚、鯛魚雙拼、生蝦、烤魷魚、黑蒜和煎餅湯。秋刀魚和鯛魚往往是燉煮或燒烤後食用,而最美味的吃法莫過於生吃,肥嫩的秋刀魚清爽可口,晶瑩剔透的鯛魚透著清甜,油脂飽滿富有韌性。生蝦份量可觀,鮮甜有嚼勁,而蝦頭更是飽滿多汁,濃郁鮮美。

我第一次嘗試烤魷魚搭配美乃滋這種新穎的吃法。魷魚肉質鮮嫩Q彈,與美乃滋堪稱絕配,二者相得益彰,美味在唇齒間自然地化開,滿口留香,讓人意猶未盡。

最讓人驚訝的是黑蒜,完全沒有刺鼻的蒜味,而是如葡萄乾般的甜味,柔軟的質地宛如食用黑巧克力般,妙不可言。老奶奶說把蒜放在電鍋裡保溫,慢慢發酵兩個星期就可以製成。當地人也會自己做黑蒜,一般會在自家車庫裡發酵,否則房子裡的氣味太重就沒辦法待了。說到這裡,店的人都噗哧一笑。青森的大蒜產量居全國第一,黑蒜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近年來成為備受推崇的健康食品。想到這,我又多吃了一個,離開青森前還買了很多黑蒜。

最後端上一碗八戶的家常湯品——煎餅湯,裡面有三四片已經泡軟的煎餅,還有胡蘿蔔、鴻喜菇等豐富的蔬菜。煎餅嚼勁十足,湯頭鮮美,是用魚熬煮的。我問道:「煎餅這麼有嚼勁,是不是用糯米做的呀?」老奶奶說:「是普通的麵粉哦。」後來我才知道,由於青森氣候寒冷,水稻經常歉收,用麵粉做的煎餅就成了可長期保存、用來充飢的優良食材。二戰前青森農戶大多有鐵模具,人們就用麵粉和水混合成麵糊,倒入模具裡製成圓圓的薄煎餅。將這種煎餅放到味噌湯或者火鍋裡吃就成了「煎餅湯」。原來煎餅湯還承載著這樣的歷史啊。


此時大家吃得心滿意足,紛紛打開了話匣子,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情感共鳴……也許,最好的相遇就是不期而遇,屋台村就是這樣的地方,盡情吐露自己的心聲,在爽朗又充滿善意的笑聲中化解煩惱,獲得內心的感動。


愛上一座城市,就是這麼簡單。從三六小巷踱步回到本八戶站前的飯店。明天去種差海岸,會有什麼樣的美景等著我呢?帶著這樣的期許,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接第二篇


參考文獻

岡本太郎 1952《繩文土器論——與四維的對話》雜誌《水繪》1952年2月期

瀏覽此頁面的人也會喜歡瀏覽這個頁面

Travelogue 2 黑尾鷗眷顧的蕪島神社、優美恬靜的種差海岸、美食主題樂園八食中心
more
Travelogue1- 青森弘前推薦必訪的行程
more
美食指南:探索青森的美食文化
more
青森的氣候
more
人生必去的弘前櫻花賞
more
to top